- 概述
BT种子(报错)
《冷酷媒体》剧情介绍
1968年,美国芝加哥爆发了反对越南战争和麦卡锡主义的民主运动。电视台摄影记者约翰由于职业关系,成为亲身经历该事件的一员。机缘巧合之下,约翰结识了越战军人遗孀艾琳。虽然约翰由于报道题材敏感的黑人出租车司机拾金不昧新闻而失去了工作,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和艾琳关系的发展,两人终于相爱!艾琳的幼子哈罗德却无法接受这一现实,在民主运动演变成骚乱的那一天,哈罗德离家出走。艾琳为了寻找孩子,在大街上卷入骚乱的人群……
本片由曾经在1966年和1976年两次获得奥斯卡奖的著名摄影大师Haskell Wexler(哈斯克.威克斯勒)自编自导并担任摄影,(哈斯克是六个在好莱坞声望大道上拥有五角星的摄影师之一)但《冷酷媒体》却未能象哈斯克担任摄影指导荣获奥斯卡最佳摄影奖的《Bound for Glory》(奔向光荣)一样为大众熟知。在很长的时间里都仅限于在专业影评人和电影工作者的小众群体里传播而被大多数人忽视。直到在由美国著名影评人Roger Ebert(罗杰.伊伯特)举办的被忽视电影节中放映,才逐步走入了普通影迷的视线。
由于导演对记实手法的偏爱,影片创造性地采用了双线索的伪纪录片叙事结构。一条线索是记实性的芝加哥民主运动进程;另一条是男、女主角凄婉的爱情故事。前者其实就是一部关于美国68运动的记录片,没有用一个演员,没有任何场景,一切都是赤裸裸的现实;后者则完全是虚构的情节。如何在影片中处理好一实一虚两条线索的平衡?如何将演员表演的故事完美地嫁接到冲动的现实中去?这样的难度可想而知。但是,凭借着精湛的摄影技术和剪接技巧,哈斯克.最终将一部贴近现实、情感自然、衔接流畅的影片奉献给了观众。难怪美国的电影史学家Leonardo Martin(莱昂纳德.马尔汀)将本片称为“美国电影中具有里程碑和划时代意义的杰作”。
正如片名一样,导演以第三者视点客观冷静地借用影片男、女主角的爱情故事写实性地记录了60年代美国的种族歧视、无政府主义泛滥、麦卡锡主义的白色恐怖、民众反对越南战争的反战情绪等社会现实矛盾。对于上述一切问题,导演没有也不想给出任何主观评判。只是把影片当作手术刀,划开官方刻意掩盖的外皮将那一段真实的历史展示给观众自己去评判。由于这样的原因,影片在大多数时间里多少显得有些枯燥、琐碎。也正是因为如此,一部佳作才被大众忽略。
本片的摄影不得不提,不愧是出自大师之手。长镜头、固定机位、手提摄影、全景环拍等高难度技法运用自用,简直就是一部示范性的电影摄影教科书。
本片由曾经在1966年和1976年两次获得奥斯卡奖的著名摄影大师Haskell Wexler(哈斯克.威克斯勒)自编自导并担任摄影,(哈斯克是六个在好莱坞声望大道上拥有五角星的摄影师之一)但《冷酷媒体》却未能象哈斯克担任摄影指导荣获奥斯卡最佳摄影奖的《Bound for Glory》(奔向光荣)一样为大众熟知。在很长的时间里都仅限于在专业影评人和电影工作者的小众群体里传播而被大多数人忽视。直到在由美国著名影评人Roger Ebert(罗杰.伊伯特)举办的被忽视电影节中放映,才逐步走入了普通影迷的视线。
由于导演对记实手法的偏爱,影片创造性地采用了双线索的伪纪录片叙事结构。一条线索是记实性的芝加哥民主运动进程;另一条是男、女主角凄婉的爱情故事。前者其实就是一部关于美国68运动的记录片,没有用一个演员,没有任何场景,一切都是赤裸裸的现实;后者则完全是虚构的情节。如何在影片中处理好一实一虚两条线索的平衡?如何将演员表演的故事完美地嫁接到冲动的现实中去?这样的难度可想而知。但是,凭借着精湛的摄影技术和剪接技巧,哈斯克.最终将一部贴近现实、情感自然、衔接流畅的影片奉献给了观众。难怪美国的电影史学家Leonardo Martin(莱昂纳德.马尔汀)将本片称为“美国电影中具有里程碑和划时代意义的杰作”。
正如片名一样,导演以第三者视点客观冷静地借用影片男、女主角的爱情故事写实性地记录了60年代美国的种族歧视、无政府主义泛滥、麦卡锡主义的白色恐怖、民众反对越南战争的反战情绪等社会现实矛盾。对于上述一切问题,导演没有也不想给出任何主观评判。只是把影片当作手术刀,划开官方刻意掩盖的外皮将那一段真实的历史展示给观众自己去评判。由于这样的原因,影片在大多数时间里多少显得有些枯燥、琐碎。也正是因为如此,一部佳作才被大众忽略。
本片的摄影不得不提,不愧是出自大师之手。长镜头、固定机位、手提摄影、全景环拍等高难度技法运用自用,简直就是一部示范性的电影摄影教科书。
《冷酷媒体》精彩影评
游客2019-01-05
虚构和Cinema Verite缠在了一起,不时出现镜头里的人物与摄影师和导演直接对话的情况。女主角穿着小黄裙在Democratic National Convention的暴动人群里走动的样子还挺美的说。
游客2019-01-05
虚构的人物在实际的环境中,参与和目睹了整个媒体拍摄下的事件。以男主的记者身份直接控诉了媒体与国家机器勾结,侵犯民众隐私权利的真实情况。女主尴尬的居住工作环境让人感叹贫民区底下如黑人的歧视,从没被真正重视。这里那里,走走停停,冷酷媒体,寒彻人心。伪纪录片的随意而行。 7.9
游客2019-01-05
既是对美国当时社会生态半纪录的影像志,也是对媒体行为本身的强大反讽。男主角一开始就拍摄了一场严重的车祸(而且他完成拍摄之后才叫救护车),结尾他却成了另一场严重车祸的受害者,成为了被拍摄的对象。前后两次摄影机丝毫不介入事件,保持了真实但却冷酷和无作为到令人发指,这样的真实有何用?
游客2019-01-05
没有影像记录的故事,只有故事记录的影像。
游客2019-01-05
有意思,又是真实和虚幻界线模糊的片子(最后黄色衣服的女主角在暴乱的人群里走真是带感),动荡不安的芝加哥。对媒体人的讽刺很犀利,开头结尾的对应以及——最后导演现身,把镜头直指观众!酷!